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发布时间:2023-06-02  发布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186
分享到:

    许予明,医学博士,中原名医,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国家卫健委省共建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衰老相关脑重大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近5年来主持与承担30余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4项,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4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28.76分,参编著作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相关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研究方向,在队列建设方面首次在我省系统建立了ADPD、神经遗传变性病等脑衰老相关疾病的临床登记数据库、诊断平台以及生物样本库,包括PD 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队列 3000 余例、皮肤活检标本 2000 余例;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单中心缺血性脑卒中及TIA登记数据库、全省第一个基于脑小血管病影像纳入的临床数据库、血和皮肤生物标本库。在机制研究方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NOTCH2NLC基因GGC重复扩增突变可导致帕金森病,在国内首次报道了CHCHD2RAB39B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帕金森病并开展功能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皮肤生物标志物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基于空间单细胞多组学的颈动脉高发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神经免疫的研究,构建了颈动脉分叉区组织、缺血性卒中组织的数字化图谱。目前,研究团队仍在持续完善社区ADPD、颈动脉粥样硬化队列及医院队列建设,探讨它们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