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神经肿瘤代谢与微环境

发布时间:2023-06-02  发布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3422
分享到:

    王新军,中原名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癫痫系统化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颅脑损伤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颅脑损伤防治与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胶质瘤代谢与微环境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颅神经疾病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近五年来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2项、省部级基金7项,累积获得资助逾千万元。作为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专业论文65篇,SCI收录21篇,单篇最高IF 13.312分,累计IF 252.375分,作为河南唯一学者登榜2022年度中国神经外科领域高价值论文TOP100。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Biomedicine and Nursing Executive Editors-in-Chief21种中英文杂志编委。参编神经外科有关指南、共识9项,主译著作一部、参编神经外科专著三部。 

    该方向从神经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出发,深入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如何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在方案。主要研究内容:

    1)立体、多方位的神经胶质瘤样本库建立和潜在肿瘤标志物发现。通过全方位信息软件系统的开发,将临床收集的患者样本、临床病历信息及实验室多组学分析的数据整合,形成一个立体、多方位的综合临床信息样本库,为高水平的神经胶质瘤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可能。同时利用多组学分析技术手段确定肿瘤及肿瘤微环境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2)多中心、多类型的大型神经胶质瘤队列研究。通过建立的神经胶质瘤综合信息样本库,整合不同类型、不同发病区域、不同肿瘤分级等患者信息,进行队列分析,深入探究肿瘤的异质性、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肿瘤发生机制。

    3)以DNA损伤与修复和蛋白翻译后修饰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其在肿瘤发生及诊疗中的作用。利用现有实验技术研究神经胶质瘤中DNA损伤与修复、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发生几率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潜在分子机制。治疗,提高药物疗效。

    4)新药研发及新药物递送方法的发现。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手段筛选潜在靶点的治疗药物,在已建立的体内外评价模型中进行充分、完整的临床前研究。针对已发现药物,探索新的药物递送方法,提高药物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药物利用效率。5)潜在诊断和治疗靶点的临床试验研究:在项目开展过程对,对已发现的潜在诊疗靶点,在进行充分的临床前试验后,进行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及药物临床试验,为神经胶质瘤的诊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选择。